建築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標准
GB/T 50640-2010
實施日期:2011年10月1日
1 总则
1.0.1爲推進綠色施工,規範建築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方法,制定本標准。
1.0.2本標准適應于建築工程綠色施工的評價。
1.0.3建築工程綠色施工的評價除符合本標准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准的規定。
2術語
2.0.1绿色施工 green construction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環境保護)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2.0.2控制項 prerequisite item
绿色施工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条款。
2.0.3一般項general item
绿色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評價,难度和要求适中的条款。
2.0.4優選項 extra item
綠色施工過程中實施難度較大、要求較高的條款。
2.0.5建筑垃圾 construction trash
新建、改建、擴建、拆除、加固各類建築物、構築物、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産生的廢物料。
2.0.6建筑废弃物 building waste
建築垃圾分類後,喪失施工現場再利用價值的部分。
2.0.7回收利用率 percentage of recovery and reuse
施工現場可再利用的建築垃圾占施工現場所有建築垃圾的比重。
2.0.8施工禁令时间 prohibitive time of construction
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的禁止施工的時間段。
2.0.9基坑封闭降水 obdurate ground water lowering
在基坑和基坑側壁采取截水措施,對基坑以外地下水位不産生影響的降水方法。
3基本規定
3.0.1綠色施工評價應以建築工程施工過程爲對象進行評價。
3.0.2綠色施工項目應符合以下規定:
1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實施目標管理。
2根據綠色施工要求進行圖紙會審和深化設計。
3施工組織設計及施工方案應有專門的綠色施工章節,綠色施工目標明確,內容應涵蓋“四節一環保”要求。
4工程技術交底應包含綠色施工內容。
5采用符合綠色施工要求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機具進行施工。
6建立綠色施工培訓制度,並有實施記錄。
7根據檢查情況,制定持續改進措施。
8采集和保存過程管理資料、見證資料和自檢評價記錄等綠色施工資料。
9在評價過程中,應采集反映綠色施工水平的典型圖片或影像資料。
3.0.3發生下列事故之一,不得評爲綠色施工合格項目:
1發生安全生産死亡責任事故。
2發生重大質量事故,並造成嚴重影響。
3發生群體傳染病、食物中毒等責任事故。
4施工中因“四節一環保”問題被政府管理部門處罰。
5違反國家有關“四節一環保”的法律法規,造成嚴重社會影響。
6施工擾民造成嚴重社會影響。
4 評價框架体系
4.0.1評價階段宜按地基與基礎工程、結構工程、裝飾裝修與機電安裝工程進行。
4.0.2建築工程綠色施工應根據環境保護、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能與能源利用和節地與土地資源保護五個要素進行評價。
4.0.3評價要素應由控制項、一般項、優選項三類評價指標組成。
4.0.4評價等級應分爲不合格、合格和優良。
4.0.5綠色施工評價框架體系應由評價階段、評價要素、評價指標、評價等級構成。
5環境保護評價指標
5.1控制項
5.1.1 现场施工标牌应包括環境保護内容。
5.1.2施工現場應在醒目位置設環境保護標識。
5.1.3施工現場應對文物古迹、古樹名木采取有效保護措施。
5.1.4現場食堂有衛生許可證,炊事員持有效健康證明。
5.2一般項
5.2.1資源保護應符合下列規定:
1應保護場地四周原有地下水形態,減少抽取地下水。
2危險品、化學品存放處及汙物排放應采取隔離措施。
5.2.2人員健康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施工作业区和生活办公区应分开布置,生活设施应远离有毒有害物质。
2 生活区应有专人负责,并并有消暑或保暖措施。
3 现场工人劳动强度和工作时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GB3869的有关规定。
4 从事有毒、有害、有刺激性气味和强光、强噪音施工的人员应佩戴与其相应的防护器具。
5 深井、密闭环境、防水和室内装修施工应有自然通风或临时通风设施。
6現場危險設備、地段、有毒物品存放地應配置醒目安全標志,施工應采取有效防毒、防汙、防塵、防潮、通風等措施,應加強人員健康管理。
7廁所、衛生設施、排水溝及陰暗潮濕地帶應定期消毒。
8食堂各類器具應清潔,個人衛生、操作行爲應規範。
5.2.3揚塵控制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现场应建立洒水清扫制度,配备洒水设备,并应有专人负责。
2 对裸露地面、集中堆放的土方应采取抑尘措施。
3 运送土方、渣土等易产生扬尘的车辆应采取封闭或遮盖措施;
4 现场进出口应设冲洗池和吸湿垫,应保持进出现场车辆保持清洁;
5 易飞扬和细颗粒建筑材料应封闭存放,余料及时回收;
6 易产生扬尘的施工作业应采取遮挡、抑尘等措施;
7 拆除爆破作业应有降尘措施;
8 高空垃圾清运应采用密封式管道或垂直运输机械完成;
9 现场使用散装水泥有密闭防尘措施。
5.2.4
1 进出场车辆及机械设备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年检要求;
2不應使用煤作爲現場生活的燃料;
3 电焊烟气的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的规定;
4 不应在现场燃烧木质下脚料。
5.2.5建築垃圾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1建築垃圾應分類收集,集中堆放;
2廢電池、廢墨盒等有毒有害的廢棄物應封閉回收,不應混放。
3有毒有害廢物分類率應達到100%,
4垃圾桶應分爲可回收利用與不可回收利用兩類,應定期清運
5建築垃圾回收利用率應達到30%
6碎石和土石方類等應用作地基和路基填埋材料。
5.2.6汙水排放應符合下列規定:
1 现场道路和材料堆放场周边应设排水沟;
2 工程污水和试验室养护用水应经处理达标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3 现场厕所应设置化粪池,化粪池应定期清理。
4 工地厨房应设隔油池,应定期清理。
5雨水、汙水應分流排放。
5.2.7光汙染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夜间焊接作业时,应采取挡光措施。
2 工地设置大型照明灯具时,应有防止强光线外泄的措施。
5.2.8噪音控制宜符合下列規定:
1 应采用先进机械、低噪音设备进行施工,机械、设备应定期保养维护;
2 产生噪声较大的机械设备,应尽量远离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和周边住宅区;
3 混凝土输送泵、电锯房等应设有吸音降噪屏或其他降噪措施。
4 夜间施工噪声声强值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5吊裝作業指揮應使用對講機傳達指令。
5.2.9施工現場應設置連續、密閉能有效隔絕各類汙染的圍擋。
5.2.10施工中,開挖土方應合理回填利用。
5.3優選項
5.3.1施工作業面應設置隔聲設施。
5.3.2現場應設置可移動環保廁所,並應定期清運、消毒。
5.3.3現場應設噪聲監測點,並應實施動態監測。
5.3.4現場應有醫務室,人員健康應急預案應完善。
5.3.5施工應采取基坑封閉降水措施。
5.3.6現場應采用噴霧設備降塵。
5.3.7建築垃圾回收利用率應達到50%。
5.3.8工程汙水應采取去泥沙、除油汙、分解有機物、沈澱過濾、酸堿中和等處理方式,實現達標排放。
6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評價指標
6.1控制項
6.1.1應根據就地取材的原則進行材料選擇並有實施記錄。
6.1.2應有健全的機械保養、限額領料、建築垃圾再生利用等制度。
6.2一般項
6.2.1材料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施工应選用绿色、环保材料。
2 临建设施应采用可拆迁、可回收材料;
3應利用粉煤灰、礦渣、外加劑等新材料,降低混凝土及砂漿中的水泥用量;粉煤灰、礦渣、外加劑等新材料摻量應按供貨單位推薦摻量、使用要求、施工條件、原材料等因素通過試驗確定。
6.2.2材料節約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应采用管件合一的脚手架和支撑体系;
2 应采用工具式模板和新型模板材料,如铝合金、塑料、玻璃钢和其他可再生材质的大模板和钢框镶边模板;
3材料運輸方法應科學,應降低運輸損耗率;
4應優化線材下料方案;
5面材、塊材鑲貼,應做到預先總體排版;
6應因地制宜,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
7應提高模板、腳手架體系的周轉率.
6.2.3資源再生利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建築余料應合理使用。
2板材、塊材等下腳料和撒落混凝土及砂漿應科學利用。
3臨建設施應充分利用既有建築物、市政設施和周邊道路。
4現場辦公用紙應分類擺放,紙張應兩面使用,廢紙應回收。
6.3優選項
6.3.1應編制材料計劃,應合理使用材料。
6.3.2應采用建築配件整體化火建築構件裝配化安裝的施工方法。
6.3.3主體結構施工應選擇自動提升、頂升模架或工作平台。
6.3.4建築材料包裝物回收率應達到100%。
6.3.5現場應使用預拌砂漿。
6.3.6水平承重模板應采用早拆支撐體系。
6.3.7現場臨建設施、安全防護設施應定型化、工具化、標准化。
7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評價指標
7.1控制項
7.1.1簽訂標段分包或勞務合同時,應將節水指標納入合同條框。
7.1.2應有計量考核記錄。
7.2一般項
7.2.1節約用水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应根据工程特点,制定用水定额。
2施工現場供、排水系統應合理適用。
3 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率应达到100%。
4 施工现场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应分别计量。
5 施工中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6 混凝土养护和砂浆搅拌用水应合理,应有节水措施。
7 管网和用水器具不应有渗漏。
7.2.2水資源的利用應符合下列規定:
1基坑降水應儲存使用。
2沖洗現場機具、設備、車輛用水,應設立循環用水裝置。
7.3優選項
7.3.1施工現場應建立基坑降水再利用的收集處理系統。
7.3.2施工現場應有雨水收集利用的設施。
7.3.3噴灑路面、綠化澆灌不應使用自來水。
7.3.4生活、生産汙水應處理並使用。
7.3.5現場應使用經檢驗合格的非傳統水源。
8節能與能源利用評價指標
8.1控制項
8.1.1對施工現場的生産、生活、辦公和主要耗能施工設備應設有節能的控制措施。
8.1.2對主要耗能施工設備應定期進行耗能計算核算。
8.1.3國家、行業、地方政府明令淘汰的施工設備、機具和産品不應使用。
8.2一般項
8.2.1臨時用電設施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应采取节能型设备。
2 临时用电应设置合理,管理制度应齐全并应落实到位。
3 现场照明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的规定。
8.2.2機械設備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应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的施工机械设备。
2 施工机具资源应共享。
3 应定期监控重点耗能设备的能源利用情况,并有记录
4 建立设备技术档案,并应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
8.2.3臨時設施應符合下列規定:
1施工臨時設施應結合日照和風向等自然條件,合理采用自然采光、通風和外窗遮陽設施。
2臨時施工用房應使用熱工性能達標的複合牆體和屋面板,頂棚宜采用吊頂。
8.2.4材料運輸與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建筑材料的選用应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能源消耗。
2 应采用能耗少的施工工艺。
3 应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施工进度。
4 应尽量减少夜间作业和冬期施工的时间。
8.3優選項
8.3.1根據當地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應合理利用太陽能或其他可再生資源。
8.3.2臨時用電設備應采用自動控制裝置。
8.3.3使用的施工設備和機具應符合國家、行業有關節能、高效、環保的規定。
8.3.4辦公、生活和施工現場,采用節能趙甯燈具的數量應大于80%。
8.3.5辦公、生活和施工現場用電應分別計算。
9節地和土地資源保護評價指標
9.1控制項
9.1.1施工現場布置應合理並應實施動態管理。
9.1.2施工臨時用地應有審批用地手續。
施工單位應充分了解施工現場及毗鄰區域內人文景觀保護要求、工程地質情況及基礎設施管線分布情況,制定相應保護措施,並應報請相關方核准。
9.2一般項
9.2.1節約用地應符合下列規定:
1 施工总平面布置应紧凑,并应尽量减少占地。
2在經批准的臨時用地範圍內組織施工。
3應根據現場條件,合理設計場內交通道路
4 施工现场临时道路布置应与原有及永久道路兼顾考虑,并应充分利用拟建道路为施工服务。
5應采用預拌混凝土。
9.2.2保護用地應符合下列規定:
1 应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2 应充分利用山地、荒地作为取、弃土场的用地。
3 施工后应恢复植被。
4 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優化,并应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保护用地。
5 在生态脆弱的地区施工完成后,应进行地貌复原。
9.3優選項
9.3.1臨時辦公和生活用房應采用結構可靠的多層輕鋼活動板房,鋼骨架多層水泥活動板房等可重複使用的裝配式結構。
9.3.2對施工發現的地下文物資源,應進行有效保護,處理措施恰當。
9.3.3地下水位控制應對相鄰地表和建築物物有害影響。
9.3.4鋼筋加工應配送化,構件制作應工廠化。
9.3.5施工總平面布置應能充分利用和保護原有建築物、構築物、道路和管線等,職工宿舍應能滿足2㎡/人的使用面積要求。
10 評價方法
10.0.1綠色施工項目自評價次數每月不少于1次,且每階段不應少于1次。
10.0.2評價方法
1控制項指標,必須全部滿足;評價方法應符合表10.0.2-1的規定:
表10.0.2-1控制項評價方法
評分要求 |
結論 |
說明 |
措施到位,全部滿足考評指標要求 |
符合要求 |
進入評分流程 |
措施不到位,不滿足考評指標要求 |
不符合要求 |
一票否決,爲非綠色施工項目 |
2一般項指標,應根據實際發生項執行的情況計分,評價方法符合表10.0.2-2的規定:
表10.0.2-2一般項計分標准
評分要求 |
評分 |
措施到位,滿足考評指標要求 |
2 |
措施基本到位,部分滿足考評指標要求 |
1 |
措施不到位,不滿足考評指標要求 |
0 |
3優選項指标,应根据实际发生項执行情况加分,評價方法应符合表10.0.2-3的规定:
表10.0.2-3優選項加分標准
評分要求 |
評分 |
措施到位,滿足考評指標要求 |
1 |
措施基本到位,部分滿足考評指標要求 |
0.5 |
措施不到位,不滿足考評指標要求 |
0 |
10.0.3要素評價得分應符合下列規定:
1一般項得分按百分制折算,並按下式進行計算:
×100 (10.0.3)
式中:A——折算分
B——实际发生項条目實得分之和:
C——实际发生項条目應得分之和。
2優選項計分應按照優選項實際發生條目加分求和D;
3要素評價得分:要素評價得分F=一般項折算分A+優選項加分D。
10.0.4批次評價得分應符合下列規定:
1批次評價應按表10.0.4的規定進行要素權重確定:
表10.0.4批次評價要素權重系數
評價要素 |
地基與基礎、結構工程、裝飾裝修與機電安裝 |
環境保護 |
0.3 |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
0.2 |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
0.2 |
節能與能源利用 |
0.2 |
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 |
0.1 |
2批次評價得分E=Σ(要素評價得分F×權重系數)。
10.0.5階段評價得分
10.0.6單位工程綠色評價得分應符合下列規定:
1單位工程評價應按表10.0.6的規定進行要素權重確定:
表10.0.6單位工程要素權重系數表
評價階段 |
權重系數 |
地基與基礎 |
0.3 |
結構工程 |
0.5 |
裝飾裝修與機電安裝 |
0.2 |
2单位工程評價得分W=Σ阶段評價得分G×權重系數。
10.0.7單位工程綠色施工等級應按下列規定進行判定:
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不合格:
控制項不滿足要求;
單位工程總得分W<60分;
結構工程階段得分<60分。
2 满足以下条件者为合格:
控制箱全部滿足要求;
单位工程总得分60分≤W<80分,結構工程得分≥60分;
至少每个評價要素各有一項優選項得分,優選項总分≥5。
3滿足以下條件者爲優良:
控制項全部滿足要求;
单位工程总得分W≥80分,結構工程得分≥80分;
至少每个評價要素中有两項優選項得分。優選項总分≥10。
11 評價组织和程序
11.1評價組織
11.1.1單位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應由建設單位組織,項目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參加,評價結果應由建設、監理、施工單位三方簽認。
11.1.2單位工程施工階段評價應由監理單位組織,項目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參加,評價結果應由建設、監理、施工單位三方簽認。
11.1.3單位工程施工批次評價應由施工單位組織,項目建設單位和監理單位參加,評價結果應由建設、監理、施工單位三方簽認。
11.1.4企業應進行綠色施工的隨機檢查,並對綠色施工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評估。
11.1.5項目部會同建設和監理單位應根據綠色施工情況,制定改進措施,由項目部實施該進。
11.1.6項目部應接受建設單位、政府主管部門及其委托單位的綠色施工檢查。
11.2評價程序
11.2.1單位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應在批次評價和階段評價的基礎上進行。
11.2.2單位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應由施工單位書面申請,在工程竣工驗收前進行評價。
11.2.3單位工程綠色施工評價應檢查相關技術和管理資料,並應聽取施工單位《綠色施工總體情況報告》,綜合確定綠色施工評價等級。
11.2.4單位工程綠色施工評價結果應在有關部門備案。
11.2評價資料
11.3.1單位工程綠色施工評價資料應包括:
1綠色施工組織設計專門章節,施工方案的綠色要求、技術交底及實施記錄。
2綠色施工要素評價表應按11.3.1-1的格式進行填寫。
3綠色施工批次評價彙總表應按表11.3.1-2的格式進行填寫。
4綠色施工階段評價彙總表應按表11.3.1-3的格式進行填寫。
5反映綠色施工要求的圖紙會審記錄。
6單位工程綠色施工評價彙總表應按表11.3.1-4的格式進行填寫。
7單位工程綠色施工總體情況總結。
8單位工程綠色施工相關方驗收及確認表。
9反映評價要素水平的图片或影响资料。
11.3.2綠色施工評價資料應按規定存檔。
11.3.3所有評價表編號均應按時間順序的流水號排列。
表11.3.1-1綠色施工要素評價表
工程名稱 |
|
編號 |
|
填表日期 |
|
施工單位 |
|
施工階段 |
|
評價指標 |
|
施工部位 |
|
控
制
項 |
|
評價結論 |
|
|
|
|
|
|
一
般
項 |
标准編號及标准要求 |
計分標准 |
應得分 |
實得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優
選
項 |
|
|
|
|
|
|
|
|
· |
|
|
|
評
價
結
果 |
|
簽
字
欄 |
建設單位 |
監理單位 |
施工單位 |
|
|
|
|
|
|
|
|
|
|
|
表11.3.1-2绿色施工批次評價汇总表
工程名稱 |
|
編號 |
|
填表日期 |
|
評價階段 |
|
評價要素 |
評價得分 |
權重系數 |
實得分 |
環境保護 |
|
0.3 |
|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
|
0.2 |
|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
|
0.2 |
|
節能與能資源利用 |
|
0.2 |
|
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 |
|
0.1 |
|
合計 |
|
1 |
|
評價結論
|
控制項:
評價得分:
優選項:
結論: |
簽
字
欄 |
建設單位 |
監理單位 |
施工單位 |
|
|
|
|
|
|
|
|
|
|
|
|
表11.3.1-3绿色施工階段評價汇总表
工程名稱 |
|
編號 |
|
填表日期 |
|
評價階段 |
|
評價批次 |
批次得分 |
評價批次 |
批次得分 |
1 |
|
9 |
|
2 |
|
11 |
|
3 |
|
12 |
|
4 |
|
13 |
|
5 |
|
14 |
|
6 |
|
15 |
|
7 |
|
16 |
|
8 |
|
…… |
|
小計 |
|
簽
字
欄 |
建設單位 |
監理單位 |
施工單位 |
|
|
|
|
|
|
|
|
|
|
|
|
表11.3.1-4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評價汇总表
工程名稱 |
|
編號 |
|
填表日期 |
|
評價階段 |
階段得分 |
權重系數 |
實得分 |
地基與基礎 |
|
0.3 |
|
結構工程 |
|
0.5 |
|
裝飾裝修與機電安裝 |
|
0.2 |
|
合計 |
|
1 |
|
評價結果
|
|
簽
字
欄 |
建設單位 |
監理單位 |
施工單位 |
|
|
|
|
|
|
|
|
|
|
|
|
条 文 说 明
7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評價指標
7.1控制項
7.1.1 施工前,应对工程項目的参建各方的节水指标,以合同的形式进行明确,便于节水的控制和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7.2一般項
7.2.1本條規定了節約用水的七個方面:
1 针对个地区的工程情况,制定用水定额指标,使施工过程节水考核取之有据。
2 供、排水系统指为现场生产、生活区食堂、澡堂、盥洗和车辆冲洗配置的给水排水处理系统。
3節水器具指水龍頭、花灑、恭桶水箱等單件器具。
4對于用水集中的沖洗點、集中攪拌點等,要進行定量控制。
5 针对节水目标实现,優先選择有利于节水的施工工艺,如混凝土养护,管道通水打压、各項防渗漏闭水及喷淋试验等,均采用先进的节水工艺。
6 施工现场尽量避免现场搅拌,優先采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必须现场搅拌时,要设置水计量检测和循环水利用装置。混凝土养护采取薄膜包裹覆盖,喷涂养护液等技术手段,杜绝无措施浇水养护。
7 防止官网渗漏应有计量措施。
7.2.2 本条规定了水资源利用的两个方面:
1 尽量减少基坑外抽水。在一些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很多工程有较长的降水周期,这部分基坑降水应尽量合理使用。
2 尽量使用非传统水源进行车辆、机具和设备冲洗;是哟个城市官网自来水时,必须建立循环用水装置,不得直絻炁放。
7.3優選項
7.3.1施工現場應對地下降水、設備沖刷用水、人員洗漱用水進行收集處理,用于噴灑路面、沖刷、沖洗機具。
7.3.3爲減少揚塵,現場環境綠化、路面降塵使用非傳統水源。
7.3.4將生産生活汙水收集、處理和利用。
7.3.5現場開發使用自來水以外的非傳統水源進行水質檢測,並符合工程質量用水標准和生活衛生水質標准。
9 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評價指標
9.1控制項
9.1.1 施工现场布置实施动态管理,应根据工程进度对平面进行调整。一般建筑工程至少应有地基基础、主题結構工程施工和装饰装修及设备安装三个阶段的施工平面布置图。
9.1.2如因工程需要,臨時用地超出審批範圍,必須提前到相關部門辦理批准手續後方可占用。
9.1.3 基于保护和利用的要求,施工單位在开工前做到充分了解和熟悉场地情况并制定相应对策。
9.2一般項
9.2.1本條規定了節約用地的五個方面:
1臨時設施要求平面布置合理,組織科學,占地面積小。單位建築面積施工用地率是施工現場節地的重要指標,其計算方法爲:單位建築面積施工用地率=(臨時用地面積/單位工程總建築面積)×100%。
临时设施各項指标是施工平面布置的重要依据,临时设施布置用地参考指标参见表2~表4.
2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用地范围,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工程用地和临时用地范围为准,必须在批准的范围内组织施工。
3規定場內交通道路布置應滿足各種車輛機具設備進出場、消防安全疏散要求,方便場內運輸。場內交通道路雙車道寬度不宜大于6m,單車道不宜大于3.5m,轉彎半徑不宜大于15m,且盡量形成環形通道。
4 规定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基于減少現場臨時占地,減少現場濕作業和揚塵的考慮。
9.2.2 本条规定了保护用地的五个方面:
1 結合建筑场地永久绿化,提高场内绿化面积,保护土地。
2 施工取土、弃土场应選择荒废地、不占用农田,工程完工后,按“用多少、垦多少”的原则,恢复原有地形、地貌。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利用弃土造田,增加耕地。
3 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与当地园林、环保部门合作,在施工占用区内种植合适的植物,尽量恢复原有地貌和植被。
4深基坑施工是一項对用地布置、地下设施、周边环境等产生重大影响的施工工程,为减少深基坑施工过程中对地下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案的编制和论证时应考虑尽可能地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5 在生态环境脆弱和具有重要人文、历史價值的场地施工,要做好保护和修复工作。场地内有價值的树木、水塘、水系以及具有人文、历史價值的地形、地貌是传承场地所在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也是该区域重要的景观标志。因此,应根据《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等国家相关规定予以保护。对于应施工造成场环境改变的情况,应采取恢复措施,并报请相关部门认可。
9.3優選項
9.3.1 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多层轻钢活动板房或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搭建,能够减少临时用地面积,不影响施工人员工作和生活环境,符合绿色施工技术标准要求。
9.3.2施工發現具有重要人文、曆史家住的文物資源時,要做好現場保護工作,並報請施工區域所在地政府相關部門處理。
9.3.3 对于深基坑降水,应对相邻的地表和建筑物进行监测,采取科学措施,减少对地表和建筑的影响。
9.3.4 对于推进建筑工业化生产,提高施工质量、减少现场绑扎作业、节约临时用地具有重要作用。
9.3.5 高效利用现场既有资源时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施工现场生产生活临时设施尽量做到占地面积最小,并应满足使用功能的合理性、可行性和舒适性要求。
|